大臺中合併之教育發展論壇

大臺中教育發展沿革與教育藍圖願景建立
(一)、大臺中教育發展沿革
大臺中合併升格教育事務之研究,可從大臺中教育發展沿革瞭解臺中縣市教育發展概況,而從中獲得合併後相關政策規定之規劃與設計,以下就臺中縣市「教育行政組織」及「各級學校組織」兩大主軸,並輔以年代變遷之改變,說明大臺中地區之教育全貌。
1.教育行政組織
臺中縣市教育發展行政組織可追溯自清代以前,本研究參酌臺中市政府(1980,2008)、臺中縣政府(1989)及張勝彥(1999)之研究,將臺中縣市教育行政組織發展分為四大時期,包含「清代以前」、「清治時期」、「日治時期」、「光復後及當代時期」進行分析。
(1)清代以前
清代以前主要分為荷西時代及鄭氏時代。在荷西時代荷蘭人的教育目標主要為馴服當時的臺灣人民,主要是由「臺灣長官」為當時在臺灣當局政教工作的負責人,設有「臺灣評議會」及「臺灣宗教會議」來統理臺灣教育事務,然當時荷蘭及西班牙人分別佔領臺灣南部及北部,臺中縣市較少受到統治及佈教的影響。
到了鄭氏時代,鄭成功的教育政策多延續明代組織及體制辦理,在臺灣的教育體制設有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,然臺中縣市在明朝時期屬於偏遠地區,開發程度不高,因此可說是並未有教育之實,對臺中縣市的教育行政也毫無建樹。
(2)清治時期
清治時期臺灣的教育機關,係依循清代的教育宗旨及方針並配合清代組織編制而設置的,當時在臺灣的學校學校系統及行政系統大致上以達完備。
臺中市於清治時期依不同時間點,分別隸屬三個單位管轄,且在光緒14年後,因核定臺中地區為臺灣縣,作為臺灣府之附屬首縣後,核定臺灣縣縣學,並增列相關教育主管人事,主管當局也分別為不同地方之儒學,如下表2-6所示:

臺中縣於清治時期教育行政隸屬單位多,且在清代教育行政事務常憑藉著政治管道推行,藉以達最實際之效果,其沿革可分四階段說明之,如下表2-7所示:
(3)日治時期
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行政組織,不僅中央跟地方的權責劃分清楚,且各有重心,行政效率亦高,茲將臺中縣市教育行政組織分為四時期,簡述如下表2-8所示。
(4)光復後及當代時期
臺灣光復後迄今已65年,臺中市教育行政組織也因應中央政策及時空環境變遷而有多次修正,茲將光復後至今臺中縣市教育行政組織之規劃簡要摘錄如下表2-9、表2-10所示。

大臺中教育藍圖願景
臺中市教育處以「文化教育改造生命-高潛質國民、新時代典範、塑優質環境、向國際邁進為願景」,輔以「推動多元適性教學、塑造優質教育環境、培養學生宏觀視野、涵養藝術人文氣息、蘊育健康活潑生命力、重視弱勢族群育、建構教育支援網絡、營造終身學習社會」等八項教育政策;臺中縣教育處則以追求卓越正義為中小學教育的主軸,強調一切教育作為均以學生是否能得到幫助、教育專業理念是否受到尊重發揮為依歸。雖然縣市所建構的教育願景均有正向意涵,但仍須,而臺中市則以服務業為主,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後,可與大臺中的大學校院合作,不僅共同規劃更多元的優質人力,亦可運用大學之學術能量作為都會規劃所需。此將有助於臺中都會區產業升級與轉型,讓縣市產業共榮。
第四則是終身教育與社區大學之推動,目前臺中市有大敦、文山、大坑、五權、光大、犁頭店等6所社區大學,臺中縣有屯區社區大學、海線社區大學、山線社區大學、勤益社區學苑等4所社區大學,未來要塑造大臺中成為國際文化都會,推動終身學習之風氣,教育之發展藍圖應將此一環納入。
第五則是教育與觀光旅遊接軌,香港在2009年公布的「2009兩岸城市分類優勢排行榜」,臺中市是「宜遊城市」第一名,臺中市雖然沒有故宮,沒有中正紀念堂,甚至沒有一個非去不可的觀光景點,但是飲食菁華、居民和善、都市氣氛都很適合旅遊,未來納入臺中縣的旅遊景點,結合南投縣、苗栗縣、彰化縣以及雲嘉地區的觀光資源,發展休閒教育特色,可成為大臺中的教育特色之一。
未來的大臺中都會地區是中臺灣的核心,在都市規模與範圍日益擴大的過程中,相關的教育政策將會對中臺灣相關縣市產生導引作用,就如同臺北市對於基隆市、臺北縣、桃園縣的影響,高雄市對於高雄縣、屏東縣與臺南縣市的影響,因此發揮大都會區教育政策的導引功能,亦應納入整體教育發展藍圖中。
更多訊息,請參閱 : http://210.240.188.54/upload/bbs/index.php